黑龙江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 孙宇迪 蔡畅
黑龙江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隶属于黑龙江省民政厅,是 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,前身系 1980年成立的全国第一所民政干部学校,2004年率先在全国 开展孤儿职业教育,2007年转型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,现设 有14个专业,涵盖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、老年人服务与管理、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等民政特色专业,护理、康复、中医等医疗 类专业和汽修、中餐等高就业率的通用技能专业。经过十二年 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不断尝试和探索,学校注重学生实际, 深挖学生特色,从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,帮助学生内 修素养外炼技能,在学生养成教育、技能提升、职业素养培养 方面积累了 一定的经验,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。
一、 开展职业素质建设背景
我校在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伊始,面临的重要问题来自于学 生的特殊属性。我校招收的学生是由来自黑龙江省内各地市的 孤儿、事实无依家庭青少年、特困家庭青少年和能够自理的残 疾青少年组成。他们大多学业存在弱势,在前一段教育经历中 是处于被边缘化的群体,厌学、自卑成为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 拦路虎;他们大多深陷心灵困境,因来自家庭、社会的负面经 历困扰,抑郁、愤怒、暴躁、低自尊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心理问 题;他们大多行为习惯不良,打架、讲脏话、说谎成为了最让 家人、福利院头疼的问题。学历教育已经难以让他们有进一步 发展的空间,在自暴自弃与职校学习间,他们选择来到学校, 希望通过学习职业技能改变现状,今后能够以一技之长在社会 谋得一席之地。针对学生们表现出的问题,学校高度重视,尝试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入手,坚持“德育教育、行为养成、知识传授、技能培养”同步推进,使孩子们能够成长为一名德技双优的高素质人才,自信走入职场、回报社会。
二、 开展职业素质建设的创新举措
(一)爱心关怀,温暖育生
提高学生职业素质,最先要强化学生们的心理建设,心理 健康是学生未来从业的最基本保障。为此,学校集合班主任、 社工老师、心理老师、舍务老师、任课教师等多方力量,进行 特色创新,为学生开展24小时陪伴式教育,从心理上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,从生活上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,从学习上关注 学生的潜力优势,通过个案访谈、小组活动、聊天谈心等不同 形式,关怀每一位孤困学子,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,温暖他们 冰冷的内心。同时,学校组织全体党员开展“一对一"帮扶活动,针对每个班级中选出的亟待帮助的学生从心理、学习、生 活等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扶,帮助他们走出目前的困境。 通过24小时陪伴教育和“一对一”帮扶活动,学生提升了自 我认知,树立了自信心,在学习上也有了飞速进步。
(二)规范管理,促进养成
一个人是否具备职业素养,会容易从其行为表现上反映出 来。良好的行为习惯,是形成良好个性品德的前提,也是保障 学生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。由于我校一部分学生来校学习之前 已经与社会有所接触,甚至还有一部分是经历过流浪乞讨的被 救助人员,身上沾染了不少不良的习气和习惯。面对这一现状, 学校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、规范,借鉴军队管理模式, 从着装、寝室环境、物品摆放、早操、起床、上课、仪态、问 候语等方面入手,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军事化管理机制, 形成了十六项三百八十条的学生管理制度,增强了学生们的纪 律挂念,锤炼了学生们的意志品质,改善了学生们的精神面貌, 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,为提升职业素养夯 实了基础。
(三)因材施教,分层培养
考虑到我校学生入学时学业水平参差不齐,所接受过的文 化教育水平也有很大差距,我们在为其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时进行了教学模式上的开拓创新:学生专业课按所学专业分 班,但文化课分班则是打乱专业界限依据入学能力测评进行划 分,依次划分为A、B班,教师对学生实施分层培养,同课异构,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展现自己的能力,一展所长。同时,教师依据学生不同能力水平,编写并选用不同层次校本 教材进行教学,期末考试也使用不同层次的试题来对学生进行 能力考核。因材施教,分层培养解决了教师原有专业单班授课 “就高不就低"或是“就低不就高”的问题,为夯实学生基础能力素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。
(四) 课程设置,校企衔接
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、实际操作技能方面,我校注重与企 业进行对接,关注企业对人才的实质性需求,以期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,让学生未来能够满足企业需求,快速融入工作团队。我校的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是特色专业,在课程设置方面,充分考虑到本地众多机构对具备中医技能人才的需求,开设了 老年中医保健、老年推拿与针灸等课程,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, 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,逐步提升专业技能。同时,学校也极 为重视学生基本职业素质提升,不仅在基础课中开设职业道德 课程,在专业课中也要求授课教师讲述自身的职业经历,将自 己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到学生中去,为学生树立优质榜样,帮 助他们培养工匠精神。
(五) 多元课堂,拓宽视野
多年的职业教育经历让学校领导深知,只在学校闭门上 课,学生的技能水平、职业素养是难以获得更高的提升的,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元化的课堂,让他们开拓眼界,才能带来 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。为此,我校在教学中开展多元课堂, 因此,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:当语文课讲到《我的校园》 时,校园的各个角落有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身影;当中餐课讲到 刀工时,学校的食堂里有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身影;当养老课讲 到老年康复治疗时,隔壁的荣军医院康复室有了老师和学生们 的身影;当墓地管理课讲到安葬祭奠时,校企合作的墓园里有 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身影。“行走的课堂",让学生们跳开课桌、 黑板的束缚,真正用自己的感知觉去对知识、技能有一个全新 的认识,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更为难得的是看到了 自身未来的职业状态。
(六)赛教结合,互促共赢
“以赛促教,以赛促学,以赛促练”,在职业技能培养方 面,我校注重通过比赛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 技能素养。学校每一年都会组织多场不同形式、不同性质的比 赛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:“我是全能王"技能竞赛、“春芽 杯”钢笔字书写比赛、“银铃杯”诗歌诵读比赛、“德礼走天 下,文化满校园"基础知识竞赛,不同的比赛,展现了学生们 的多面性,也呈现出了他们无与伦比的可塑性。一些从这些比 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在参;^市级、省级、国家级比赛时, 更是以他们极佳的精神面貌,展现了中职生积极向上,刻苦钻 研的风釆,屡创佳绩:第六届“龙江杯”黑龙江省先进制图技 术赛场上,汽修专业学生王成超、胡达明、葛鹏宇、梁威、闫艮宇获得团体一等奖;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民政职业技能大赛 养老护理员中职组赛场上,学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获得团 体一等奖,王楠楠获得个人特等奖,苏靖获得个人一等奖;第 六届全国职业院校民政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中职组赛场 上,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王昱函获得一等奖;第十四届 黑龙江省“文明风釆"赛场上,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张可 心获得一等奖;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民政职业技能大赛殡葬类 赛项赛场上,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何雨辰、赵全获得 一等奖。比赛,让学生增强了技能水平,培养了竞争意识,让 老师找到了解决教学难题的突破口,创新了教学模式,双方互 促互利,取得了最有效的结果。
三、职业素质建设的成果贡献
现在,我校在职业素质建设方面已完成初步尝试,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。在学生心理建设方面,注重融合社工帮助和心理 咨询,帮助学生分析心理问题,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;在 行为养成方面,注重以准军事化模式要求学生,培养学生严格 自律的自主意识;在技能学习方面,着力以多元化课堂培养学 生职业意识,将比赛与教学相融合,推动学生技能水平提升。
重树自信。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素质教育,在学业、 心理、人际沟通各方面较刚入学时有了巨大的变化,他们脸上 的笑容越来越多,自信心越来越强,为人处事更加谦逊有礼, 待人接物更加细致周到,同时,他们对于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 也有了更清晰的定位,不少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升入了高职继 续深造,自信的笑眉又在他们脸上扬起。爱满校园。标准精细的学生管理制度、亲人般的关怀与帮 扶,呵护着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,让学生沐浴在最温暖的大爱 之中,感受着来自党和政府的倾情关爱、来自学校老师的春风 化雨、来自同学集体的团结进步,整座校园都被大爱环抱,学 会关爱、学会感恩。
学有所成。多元的课堂形式、专业的分层培养、务实的课 程设置、融合的赛教模式,让学生们能够学有所得、学有所长、 学有所得,为未来就业踏上最有力的一步。
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面对着快速发展 的中等职业教育,我们还将继续努力,不断创新培养模式,强 化学生职业素质建设,为培养出具备更高水平和素质的专业化 人才不懈努力。